在中国光通信产业兴起和发展的历程中,有一个人,为振兴中国民族产业,几十年如一日,初衷不改。岁月在脸上早已留下了年龄的印记,少了年轻时的朝气与奋激,睿智的目光里流露的还是以往的坚信,更多了几分从容。
20几年前,作为电子部44所学术带头人,临危受命,主持1.3μm低阈值激光管的攻关工作,仅用两个月的时间,便做出了阈值电流为20mA的样管,通过部级成果鉴定,并参加国家科委主持的测试评比会,测试结果为全国最优;为把多年积累的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创造更多的价值,在乐山无线电厂,他因陋就简,组建了一条光纤通讯器件生产线,相继制造出1.3μm/1.5μmnGaAsP/InP DC-PBH激光二极管、发光管、InGaAsP PIN光电二极管、Ge光电二极管,完成了单模光纤耦合全金属化封装工艺攻关,经专家鉴定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91年,因其突出贡献,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江泽民总书记和李鹏总理的亲切接见,并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硕士学位获得者”;15年前,在深圳这方创业热土上,他创建了深圳飞通光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简称飞通),在他的带领下,飞通公司一路飞速发展,成为中国光电子器件最大供应商,有如神来之笔在中国光电子产业的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被业界传谈。
他就是为中国光电子产学研界创造了无数个第一的“光电骄子”——黄章勇。
虽然在2006年8月,黄章勇将飞通“接力棒”转交给新任“掌门”,但谈及飞通,黄总也是如数家珍,娓娓道来:“1993年,飞通创立之初,由于资金有限,一方面,我们把有限的资金用来购买了关键进口生产设备,建立光纤全金属化封装生产线,实施自主研发产品;另一方面,同时代理国外公司产品,占领市场空间,给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开发留出足够时间。最后,我们实现了当年投产当年赢利,这在业界是很少见的;1995年,经过两年的研发,凭借高的性价比,飞通自主研发的产品首次超过代理产品的销售,实现了从贸易为主到自主开发生产为主的第一次飞跃,成为深圳首批高新技术企业;1996年,飞通公司引进外资技术,扬长避短,集中优势,发展自产器件、CATV系统等优势产品,并成功实现与模拟光纤通信与光电子器件的世界先驱——美国ORTEL公司的合资,建立了光电子器件的北美分销网,实现国内光电子器件首次批量出口美国,成为出口创汇型企业,实现了飞通历史上的第二次飞跃;2001年,公司顺利完成股份制改造,更名为深圳飞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一举成为世界排名第十一的光电子器件制造商;2005年6月,在美国Neophotonics公司承诺公司产品发展规划、组织架构不变和IPO前不派管理人员进飞通的前提下,董事会同意与Neo合并,成立新飞通公司。”
在公司合并后,Neo公司改变先前的承诺,由于经营理念、管理理念、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一些新的项目要不没能上马,要不上马不久后就被撤,一些员工也在两种不尽相同的管理体制下纷纷离析,公司的发展规划与原来设想的也是愈走愈远。我们能感觉到黄总是带着遗憾离开飞通的,也许也是这份遗憾,促使他选择了再次出征。
2008年1月,飞康技术(深圳)有限公司成立,黄章勇受聘为CEO。而原飞通的员工也重新聚到了这里。有了成熟的套路和丰富的技术经验,飞康如一股新势力快速地挺起。现在的飞康从TO做起,具有从TO→OSA→模块、TO→BIDI→Triplexer、Pump LD→EDFA的垂直整合能力,用新研发低温焊料耦合固定技术生产的SLD、CATV DFB LD、980nm Pump LD等蝶形封装器件受到了国内国外的一致好评,其批量生产的mini TO也是国内唯一的。公司以差异化为出发点,在同质化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稳步发展,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我们看到飞康的人员在不断的壮大,产品线也在不断扩大。飞康也承载了黄总的深切期望,就是成为国际一流的企业。
而对于整个行业的看法,黄总表示,现在行业对技术、资金的投入都比较保守,大多投资都集中在收益回报快、技术相对薄弱的低端产品上,同质化竞争在加剧,这也是为什么飞康一直强调做差异化技术产品。虽然国有企业已生产脊波导激光器,但是在如BH结构的DFB LD等高端的芯片领域,依然是依赖进口。这也映射了国家研发投入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国家为支持光电子器件的开发耗费了大量资金,但技术成果并没有产业化成为市场产品。如果这个现状无法改变,芯片的缺失将严重限制了整个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