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飞博创CEO徐立先生
发布时间:2004-08-26 17:35:21 热度:5785
不支持该视频 徐立 (Li Hsu) 先生,83毕业于加州大学(UCLA)电子专业,后获南加州大学(USC) 电子专业硕士,在电子行业有20年的管理经验,曾在美国很多知名公司担任管理工作,如:National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LSI Logic Corporation, CMD Corporation,Cadence Design Systems,Inc。 2003年7月,受飞博创公司的邀请,徐先生回国担任飞博创公司总裁的职位,在此之前,曾任TransDimension Inc公司营运与市场开发副总裁,同时也是公司创始人之一。
徐总非常精神,79年就自费留美攻读电子专业,非常随和,给人的感觉很亲切。我们在采访过程中,感觉他的思维非常地敏捷,或许因为他的经历丰富,通常我们问到的一个问题,他会讲得很全面,讲出更多的相关知识;同时,感觉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对于我们每个问题他总是举出一些非常形象贴近生活的实例来跟我们解释;当我们谈起飞博创的全线招聘时,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让我们非常感动:“最近我们特别忙,我们的工程师每天几乎只能睡三四个小时,看着他们这样我真是心痛啊……”
我们的采访便在这样一个愉快的气氛中开始了。
CFOL:我们知道徐总在来飞博创之前,一直从事半导体事业工作,从半导体到光纤行业,徐总如何看待这种转变?以及您回国选择飞博创的原因?
徐总:我是79年去美国留学的,从大学到研究生的学习以及后来20多年的工作,一直在半导体行业,从技术做起,到运营,到企业管理。而且我现在的工作,主要专注于公司的运营和管理。从这个角度上讲,我的感觉是整个电子行业都是相通的,光电行业和半导体行业都是在同一产业链上的。我原来从事半导体行业的时候,客户绝大多数都是像Cisco这样做通信和传输的,所以我觉得这个对我不是什么太大的障碍。
我感觉飞博创的发展非常快,一般来说,在国外的企业里如果能连续增长30%-60%,已经算是发展很快的企业了,更何况是七个季度连续以300%的速度快速增长的飞博创了。
CFOL:飞博创如此成功,光纤在线曾经在网上有做过关于飞博创的调查,网友们认为飞博创的成功在于飞博创的市场销售,徐总如何认为呢?
徐总:首先我认为我们做市场的同事是十分优秀的,但是飞博创的成功并不能单单归功于我们公司某一部门。我们打个比方,就拿一个人的身体来说: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发展,不是人的某个器官支撑着整个身体的健康;公司也一样,一个公司要健康成长,单靠某个部门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我们的“市场营销”队伍的确很出色,但整个公司的成功也不能只归功于营销部门,主要的还是靠我们员工的团队协作精神,各个部门的团结协作,才使飞博创有今天的局面。
我们的工程师也非常出色和勤奋,这段时间我们特别忙,我们的工程师每天几乎只能睡三四个小时,看着他们这样我真是心痛啊,所以现在我们在大量地招纳人才,希望能快速弥补现在的空缺来分担他们的任务。
CFOL:说到全线招人,飞博创的人才战略是怎么样的?对人才的要求?
徐总:现在我们从深圳,北京,上海,成都到美国,不同部门的各个地域都在大量招聘,以满足公司发展过快而导致的人才紧缺的现状。短期内,我们需要一些有经验之士来维持我们目前的发展,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有经验的明显出现紧缺,所以从长远的角度考虑我们还需要为以后的发展储备一些人才,招聘一些应届毕业生,从现在开始培训一批适应我们发展的,适合我们企业文化的后备人才,等两三年以后又是一批精英,最近几天我们还刚刚从全国各地几所高校招来十多个应届生,这段时间正在进行各方面紧张的培训。
对于人才的要求,首先需要认同我们的企业文化、管理,有团队协作精神,且要善于沟通(很多本地公司最缺乏的就是沟通了);对于主管,不仅要有很强的协调能力,而且还要能容错,真正放权让下属发挥自己的优势去尝试,去锻炼。就如小孩子走路,你总扶着他,他不知道跌倒是什么滋味,成长当然很慢,可你让他跌一跤,下次他一定会小心。他尝试了,出错了,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样才能成长快一些。
CFOL: 我们知道前段时间飞博创的第二轮融资,飞博创下一步有什么打算呢?
徐总:我们对企业的规划是短时期内不会去做芯片,而是延续现有的技术路线,继续做光模块及相关的边缘设备。目前我们的市场发展势头很好,因为我们的市场好了,所以出现相对的材料紧缺的现状,所以我们会考虑可以拿出一部分资金来进行垂直整合。
CFOL:飞博创应该是海归创业比较成功的企业,徐总如何看待海外归国人员回国创业?
徐总:首先,我不太清楚国内对“海归”的定义,我不知道这个名词具体代表什么样的人。是在国外念书回来?或是在国外工作生活过然后回来?还是在国外有公司然后回来的。把从国外回来的人统称为一类,这个群体里包括各种不同性质和背景的人,我们就无从断言说“海归”好,还是不好。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讲,我对“海归”这个观点是这样的。我觉得国内的机会很好,如果在国外真的能够学习到许多先进的技术并积累很多的经验后回国,这个事情本身就是好事。这里我用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这个问题。大家在读金庸的武侠小说的时候,可以注意到一点,练武有两个重要的方面,一个是自己本身的根基,再有就是能否得到名师的指点。国内年轻的技术人员有点像武侠小说里面的少林派的弟子,都很勤奋,很好学,素质,功底也都是不错,但没有机会接触一些名师指导,所以他们的潜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如果海外归国人员能够从国外带来一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与中国本土高潜力的工程师融合在一起,这样将带来无穷的效益。
“海归”回国创业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智慧密集”型企业居多。在中国大陆改革开放的初期,外资(包括跨国公司和港台、海外华人)利用中国大陆充足而又廉价的劳动力和优惠的税收及土地政策,在这里设立企业主要从事一些低技术门槛产品的加工、组装和生产。这就是外资进入的第一轮“劳工密集”成功模式。事实上,这是“劳工密集”产业从欧美到日本再到韩国、台湾以及东南亚地区不断寻求廉价劳动力的过程的延续。随着中国大陆经济、技术特别是教育的飞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我相信接下来的趋势一定是“智慧密集”的成功模式,企业及其产品的技术门槛将大大提高。跨国公司不再只是利用当地的人工来创造财富,他们不仅把许多高技术门槛产品的生产放在中国大陆,而且把高技术产品的研发中心也设在这里。高素质的海外归国人员回国创业,把国外的管理、技术精华引领到国内来指导国内受过良好教育、在专业技术或管理具有巨大潜力的青年,运用他们智慧来创造出更高的财富。不仅如此,高素质的“海归”还能够发挥他们在还海外的市场营销能力和国际资本市场上的融资优势,使得他们回国创立的“智慧密集”型企业从一开始就自然而然地融入全球性的市场体系,从更高的起点、在更严酷的市场竞争中更快的成长壮大。
飞博创可以说是“智慧密集”型企业的典型例子。进一步说,飞博创就是典型的“硅谷创业模式”在中国大陆的再现。在传统的企业模式中,净资产规模是衡量一个企业实力的重要标志。但是在飞博创,其传统意义上的净资产规模却小的让人感到有些意外。那么是什么在支撑飞博创的高速发展?又是什么承载着飞博创得真正实力呢?是智慧、技术和知识产权。由于先进的技术和业务模式,在飞博创从事生产工作的工人非常少,但从事技术开发、产品设计和应用推广的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人数却占了我们员工总数的一半以上。高素质“海归”与本土人才相结合的团队结构使得飞博创再产品开发、市场营销、财务控制、海外融资以及企业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都有不俗的表现。事实上,“智慧密集”优势就是飞博创在不到四年的短短时间里以每年至少300%的速度迅速成长的最基本要素。
徐总非常精神,79年就自费留美攻读电子专业,非常随和,给人的感觉很亲切。我们在采访过程中,感觉他的思维非常地敏捷,或许因为他的经历丰富,通常我们问到的一个问题,他会讲得很全面,讲出更多的相关知识;同时,感觉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对于我们每个问题他总是举出一些非常形象贴近生活的实例来跟我们解释;当我们谈起飞博创的全线招聘时,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让我们非常感动:“最近我们特别忙,我们的工程师每天几乎只能睡三四个小时,看着他们这样我真是心痛啊……”
我们的采访便在这样一个愉快的气氛中开始了。
CFOL:我们知道徐总在来飞博创之前,一直从事半导体事业工作,从半导体到光纤行业,徐总如何看待这种转变?以及您回国选择飞博创的原因?
徐总:我是79年去美国留学的,从大学到研究生的学习以及后来20多年的工作,一直在半导体行业,从技术做起,到运营,到企业管理。而且我现在的工作,主要专注于公司的运营和管理。从这个角度上讲,我的感觉是整个电子行业都是相通的,光电行业和半导体行业都是在同一产业链上的。我原来从事半导体行业的时候,客户绝大多数都是像Cisco这样做通信和传输的,所以我觉得这个对我不是什么太大的障碍。
我感觉飞博创的发展非常快,一般来说,在国外的企业里如果能连续增长30%-60%,已经算是发展很快的企业了,更何况是七个季度连续以300%的速度快速增长的飞博创了。
CFOL:飞博创如此成功,光纤在线曾经在网上有做过关于飞博创的调查,网友们认为飞博创的成功在于飞博创的市场销售,徐总如何认为呢?
徐总:首先我认为我们做市场的同事是十分优秀的,但是飞博创的成功并不能单单归功于我们公司某一部门。我们打个比方,就拿一个人的身体来说: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发展,不是人的某个器官支撑着整个身体的健康;公司也一样,一个公司要健康成长,单靠某个部门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我们的“市场营销”队伍的确很出色,但整个公司的成功也不能只归功于营销部门,主要的还是靠我们员工的团队协作精神,各个部门的团结协作,才使飞博创有今天的局面。
我们的工程师也非常出色和勤奋,这段时间我们特别忙,我们的工程师每天几乎只能睡三四个小时,看着他们这样我真是心痛啊,所以现在我们在大量地招纳人才,希望能快速弥补现在的空缺来分担他们的任务。
CFOL:说到全线招人,飞博创的人才战略是怎么样的?对人才的要求?
徐总:现在我们从深圳,北京,上海,成都到美国,不同部门的各个地域都在大量招聘,以满足公司发展过快而导致的人才紧缺的现状。短期内,我们需要一些有经验之士来维持我们目前的发展,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有经验的明显出现紧缺,所以从长远的角度考虑我们还需要为以后的发展储备一些人才,招聘一些应届毕业生,从现在开始培训一批适应我们发展的,适合我们企业文化的后备人才,等两三年以后又是一批精英,最近几天我们还刚刚从全国各地几所高校招来十多个应届生,这段时间正在进行各方面紧张的培训。
对于人才的要求,首先需要认同我们的企业文化、管理,有团队协作精神,且要善于沟通(很多本地公司最缺乏的就是沟通了);对于主管,不仅要有很强的协调能力,而且还要能容错,真正放权让下属发挥自己的优势去尝试,去锻炼。就如小孩子走路,你总扶着他,他不知道跌倒是什么滋味,成长当然很慢,可你让他跌一跤,下次他一定会小心。他尝试了,出错了,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样才能成长快一些。
CFOL: 我们知道前段时间飞博创的第二轮融资,飞博创下一步有什么打算呢?
徐总:我们对企业的规划是短时期内不会去做芯片,而是延续现有的技术路线,继续做光模块及相关的边缘设备。目前我们的市场发展势头很好,因为我们的市场好了,所以出现相对的材料紧缺的现状,所以我们会考虑可以拿出一部分资金来进行垂直整合。
CFOL:飞博创应该是海归创业比较成功的企业,徐总如何看待海外归国人员回国创业?
徐总:首先,我不太清楚国内对“海归”的定义,我不知道这个名词具体代表什么样的人。是在国外念书回来?或是在国外工作生活过然后回来?还是在国外有公司然后回来的。把从国外回来的人统称为一类,这个群体里包括各种不同性质和背景的人,我们就无从断言说“海归”好,还是不好。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讲,我对“海归”这个观点是这样的。我觉得国内的机会很好,如果在国外真的能够学习到许多先进的技术并积累很多的经验后回国,这个事情本身就是好事。这里我用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这个问题。大家在读金庸的武侠小说的时候,可以注意到一点,练武有两个重要的方面,一个是自己本身的根基,再有就是能否得到名师的指点。国内年轻的技术人员有点像武侠小说里面的少林派的弟子,都很勤奋,很好学,素质,功底也都是不错,但没有机会接触一些名师指导,所以他们的潜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如果海外归国人员能够从国外带来一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与中国本土高潜力的工程师融合在一起,这样将带来无穷的效益。
“海归”回国创业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智慧密集”型企业居多。在中国大陆改革开放的初期,外资(包括跨国公司和港台、海外华人)利用中国大陆充足而又廉价的劳动力和优惠的税收及土地政策,在这里设立企业主要从事一些低技术门槛产品的加工、组装和生产。这就是外资进入的第一轮“劳工密集”成功模式。事实上,这是“劳工密集”产业从欧美到日本再到韩国、台湾以及东南亚地区不断寻求廉价劳动力的过程的延续。随着中国大陆经济、技术特别是教育的飞速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我相信接下来的趋势一定是“智慧密集”的成功模式,企业及其产品的技术门槛将大大提高。跨国公司不再只是利用当地的人工来创造财富,他们不仅把许多高技术门槛产品的生产放在中国大陆,而且把高技术产品的研发中心也设在这里。高素质的海外归国人员回国创业,把国外的管理、技术精华引领到国内来指导国内受过良好教育、在专业技术或管理具有巨大潜力的青年,运用他们智慧来创造出更高的财富。不仅如此,高素质的“海归”还能够发挥他们在还海外的市场营销能力和国际资本市场上的融资优势,使得他们回国创立的“智慧密集”型企业从一开始就自然而然地融入全球性的市场体系,从更高的起点、在更严酷的市场竞争中更快的成长壮大。
飞博创可以说是“智慧密集”型企业的典型例子。进一步说,飞博创就是典型的“硅谷创业模式”在中国大陆的再现。在传统的企业模式中,净资产规模是衡量一个企业实力的重要标志。但是在飞博创,其传统意义上的净资产规模却小的让人感到有些意外。那么是什么在支撑飞博创的高速发展?又是什么承载着飞博创得真正实力呢?是智慧、技术和知识产权。由于先进的技术和业务模式,在飞博创从事生产工作的工人非常少,但从事技术开发、产品设计和应用推广的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人数却占了我们员工总数的一半以上。高素质“海归”与本土人才相结合的团队结构使得飞博创再产品开发、市场营销、财务控制、海外融资以及企业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都有不俗的表现。事实上,“智慧密集”优势就是飞博创在不到四年的短短时间里以每年至少300%的速度迅速成长的最基本要素。